【人間社 詹妙達 台中報導】2023-06-20

佛光山惠中寺2023「未來與希望」系列講座,6月19日邁入第24場,邀請喜歡藝術、旅遊、攝影與閱讀,曾任台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、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,目前擔任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的畢柳鶯醫師。2011年開始,畢柳鶯在部落格《阿畢的天空》撰文分享生活心得,談面對摯親生命的最後一哩路,還能有選擇的機會嗎?講述「斷食善終」的實踐,現場及線上8,032人共同聆聽畢醫師的親身經驗分享。

畢柳鶯說,有一種愛是放手。他反省說早期大部分人是在家裡安詳往生,為何這50年來善終變成了非常罕見的福氣?其實當肉身不堪使用了,都會選擇不吃不喝,自然關機。包括西行法師、廣欽法師、弘一大師等,在人生最末一段生命,都是有意識的斷食,安詳走完這期生命。所以畢柳鶯致力推廣「在宅善終」,以病人最大利益為原則,拒絕無效醫療。

大部分的醫師都認為救人是天職,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才是對病人與病人家屬最好的解方,但畢柳鶯有不同的想法,畢柳鶯的母親在小腦萎縮症發病19年後,他選擇在家人支持下,陪伴母親「斷食善終」提前結束生命。決定採行「斷食善終」自然死亡,與姊妹陪伴母親從漸次減食,到完全不進食、不喝水,前後21天的斷食,平靜走完一生。

畢柳鶯說,何謂「善終」,就是自知死之將至,並接納,且是在好的地方,如在家裡或熟悉的環境死亡,有價值感、無牽掛完成心願,安排好後事、在親友陪伴,道謝、道愛、道別,減少疼痛,舒適治療。數年來,畢柳鶯幫助55例病人自然往生,對決定採取斷食往生者,要請居家醫療到府訪視,絕不送醫,無效醫療反而讓病人更難受,更難善終。尤其重要的是身心靈方面的陪伴,讓他知道盡頭在哪裡,身心自然放鬆,而能無痛苦的往生。

至於陪伴家人好好走完臨終之路,該有哪些心理準備?畢柳鶯說,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,以病人為中心,讓病人在熟悉的環境,從容安排後事,在親友陪伴下對此生的因緣道謝、道別、道歉,讓他感受此生有很美好的意義。

當人們不靠近死亡的時候,談論生死可能是一種豁達瀟灑;一旦死亡在即,如何面對,卻是一場艱困和充滿兩難的生命倫理大哉問,沒有標準答案。面對摯親生命的最後一哩路,還能有選擇的機會嗎?畢柳鶯鼓勵大家,要記得要簽署「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」、「預立醫療決定書」,讓自己的善終有較多的保障!

聽眾腸胃科醫師劉建國回饋,支持斷食善終,因人在生命末期,大便無法順利排出,會有血壓、血氧控制不佳,加速病人的死亡,至於能存活多久,不是我們所決定的。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檀講師孫娟娟分享,面對至親媽媽死亡的不捨,只有用愛陪伴、參與,有尊嚴的善終對生者、亡者都是很重要的。

「感謝畢醫師指導我們執行斷食善終。」一名個案家屬照顧者的聽眾回饋,真的「愛」是「放手」,在人生最後一段「在宅善終」是未來趨勢,「家」是最好的學習教室。

文章轉至:人間通訊社
影片轉至:佛光山惠中寺